高壓電纜分割導體成纜和中壓電纜成纜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成纜絞合方向有左向和右向之分,區別的方法與絞合線芯相同,即將絕緣線芯成纜后,水平放置向前看,如果是左旋為左向,右旋為右向,電纜最外層成纜應為右向。在生產過程中面對著絞線機或成纜機的前端(即放線端),絞籠是順時針旋轉,絞出的線芯為右向,反向為左向。判別已絞好的線芯絞向可用手去比試,拇指沿著電纜線芯軸向,其余四指與絞線方向一致,若與左手相同為左向,與右手相同為右向。如圖(1)所示。一般塑力纜的絞合方向均為右向。
成纜過程中,成纜的每根絕緣線芯,都有直線和旋轉兩種運動。當絕緣線芯旋轉一周時,絕緣線芯沿軸向前進的距離稱為電纜節距。在生產實踐中,一般成纜節距是以節距倍數來表示的。所謂節距倍數,即是節距長度與成纜的直徑之比。用公式表示為:
m=L/D
式中 m——成纜節距倍數;
L——成纜節距;
D——成纜直徑。
對于不同的產品節距倍數不同。一般要求柔軟性較高的電纜,規定節距倍數較小。例如礦用電纜中的電鉆電纜,UZ標準規定不大于5倍,UC、UCP標準規定不大于10 倍,U、UP標準規定不大于12~14倍,以使這些電纜具有較好的彎曲性能。
成纜節距長度的選擇,對各種電纜絕緣線芯是不同的。成纜節距的大小直接影響絕緣線芯變形和電纜柔軟性。成纜節距越大,電纜絕緣線芯在彎曲時變形越大,電纜柔軟性越差。通常絕緣線芯的成纜節距是根據電纜使用條件、線芯柔軟程度以及成纜后電纜的穩定性等因素加以選定。選擇合適的成纜節距,使電纜有好的結構穩定性和彎曲性,減少變形和皺折以及有較大的生產率。對于圓形絕緣線芯采用浮動式成纜選用較小的節距,一般節距比為25~40.而扇形絕緣線芯采用固定成纜,為減少變形和帶材的位移,選用較大的節距比,一般在40~80.常用的節距比如表(1)。
在具體選擇時,一般絞合線芯的截面越大,成纜節距比選得越小。截面小些的電纜通常選節距比70~80.而截面大些的電纜則選60~70.因為大截面的電纜成纜時,若節距過大,柔軟性變差不穩定。對擠包絕緣線芯成纜時,因絕緣線芯剛性較大,產生的內應力大,為保證其結構穩定性和防止成纜后產生蛇形,應選用較小的節距,如表(2)所示。
控制電纜成纜節距較小,成纜節距倍數,外層一般是18~20.內層要選得稍大一些。
由于成纜過程中絕緣線芯除直線前進的運動外,還有一個扭絞的轉動,因此成纜的長度與絕緣線芯的實際長度是不等的。在成纜的一個節距內,絕緣線芯的實際長度l與節距長度L之比稱為絞入系數K,即K=l/L。
在實際使用中,還有絞入率的概念,即在一個成纜節距內絕緣線芯實際長度減去節距長度的差值與成纜節距長度之比稱為絞入率。這是因為和導電線芯絞合時一樣,成纜時當絕緣線芯沿螺旋線轉過一個節距時,它的實際長度大于節距長度,因此將這個增加的長度與成纜節距長度之比稱為成纜的絞入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如圖(2)所示。
L為成纜節距,D為成纜直徑,l為一個節距內絕緣線芯的實際長度。則絞入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m——成纜節距倍數;
所以絞入率λ可寫成:
由此可見,絞入率是由節距倍數決定的。節距倍數越小,絞入率越大。絞入率的增加,使成纜的導線電阻增加,同時也相應地增加了單位長度電纜導體材料和其他絕緣材料的消耗。